中医药文化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文化建设  > 中医知识

经方治疗多年头部大汗一例

发布人:蔡敏珊 更新时间:2021-07-07
原创 阚丽娜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汗症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症,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历代医家对于汗症的辨证论治亦多从汗症临床常见病症着手,如自汗多因营卫不和,脾胃气虚,盗汗多因阴虚火旺,心血不足等。而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及“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故亦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之说,更增加了汗症病机的复杂性。就自汗与盗汗二症来讲,有的单见其一,有的二者并见;有的全身出汗;有的仅见头汗出或半身出汗,加之汗症临床纯实证或纯虚证较少见,多是虚实夹杂,故汗症病机错综复杂,辨治难度较大。今分享一例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多年头汗出的病例,探讨汗证病机的同时,分析组方用药,希望为大家临症提供思路。


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34岁,反复头部伴上半身大汗出多年,饭后及活动后明显,汗流浃背如雨下,伴口渴,喜冷饮,平素爱食肉类,大便时烂,舌红苔薄,脉滑。曾先后服用过玉屏风散、桂枝汤、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均未显效。

中医诊断:汗症

证型:热盛津伤

治法:清热止汗,生津止渴

方剂: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生石膏50克   知母30克

炙甘草10克   粳米20克

人参15克   天花粉30克

麦冬25克     黄连10克

黄芩片10克

3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服药后头汗明显减少,上半身仍有少量汗出。


诊治分析


本病例患者,因平素爱食肉类,使阳明经胃热郁内,“头为诸阳之会”,热越头面,迫津外泄,故出现头面汗出,尤其在进食后引动内热时,阳明热盛,邪热郁蒸则汗出更甚,久则耗气伤津,故口渴喜冷饮,热迫大肠,所以时常大便烂,治宜清热止汗,生津止渴,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后头汗明显减少。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方中石膏清热解肌、透热出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复脉固脱、生津止渴;粳米健脾和胃、益气生精、除烦止渴;知母清热养阴,与石膏相配,以增强清热止渴除烦之功效;生甘草止咳化痰、泻火解毒,配石膏可祛邪不伤正、甘寒生津,配粳米能护养胃气,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渴、益气生津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前医也曾用过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未曾见效,为何再用却效如桴鼓?对比前后发现,原来玄机在于石膏用量,前医石膏用量仅30克,此次石膏用量50克,并加入黄连、黄芩增强清热之力,方才显效。由此可见同用石膏,剂量的大小是起效的关键,赖海标老师常说石膏需重用才能显效,张仲景在白虎汤中石膏用了一斤。事实上,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古代医家就认识到生石膏具有清热的功效,被列为中品,为清解气分热证的首选药,因其味辛、甘,性大寒,又被列入峻药和猛药,一度令医家畏惧。近代医家对石膏的用量也有不同见解,多提出石膏重用才能显效,仝小林院士认为白虎汤中需重用生石膏,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见大热、大渴者,需用120至500克,他认为石膏并非大寒之药,之所以把它列为寒药,是因其发汗作用强,汗出而身凉,故临床上用生石膏治疗热病时把它当作发汗药,而不是寒凉药,重用石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SARS等急进性高热疾病,疗效显著。老师赖海标教授曾诊治一日饮水23升的口渴患者,每剂石膏用到了100克,仿民国张锡纯用法,要求患者60克入煎剂,40克石膏粉直接冲水口服或用雪梨片蘸石膏粉吃,效果卓著。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明确发病机理是治病的前提,确定治法治则是处方用药的方向,同时精准的组方遣药也是起效的关键。中医界盛传的“重剂起沉疴”“中医不传在于量”等话不无道理,同一种药物,用量不同,功能主治就不一样,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待审核后显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