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缪灿铭  > 名医研究  > 典型医案

痰热壅肺伤阴(肺炎)案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6-03-18
 

    杨洁碧,女,80岁,退休,广东省中山市人,主诉:反复咳嗽、咯痰11月,再发半天;舌红,苔白干,脉弦细数,诊断:肺热病(痰热壅肺伤阴),早期予清热化痰养阴治疗,后期予益气养阴、补肺纳肾调养,疗效显著。
    患者老年女性,11月前因受凉开始出现咳嗽、咯大量黄色粘痰,伴发热,呼吸困难,在我院住院诊为“1、重症肺炎;2、呼吸衰竭;3、帕金森病”,予抗感染、化痰、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好转。其后因症状反复,多次出现呼吸衰竭,予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此次患者再次出现咳嗽,经气管套管咯出大量黄色粘痰,伴气促,痰培养提示产酸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
    初诊:患者精神紧张,咳嗽,经口及气管切开套管可吸出黄痰,质粘稠如胶状,量较多,无发热,舌红,苔白干,脉弦细数。血常规:白细胞:13.80*10^9/L,中性粒细胞(%):80.30%;真菌葡聚糖:<40.0pg/mL,降钙素原:0.15ng/ml,C反应蛋白:40.3mg/L;痰培养提示产酸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中医诊断:肺热病,此为痰热壅肺伤阴,法当清热化痰养阴,方拟千金苇茎汤加减:
    苇茎   20  桃仁15   薏苡仁20 冬瓜仁20
    天竺黄15  天花粉10 蚤休15    黄芩15
    海浮石20
    上方加水800ML,煎取200ML,每日一剂,连服7剂。
    源患者久病卧床,反复咳嗽咯痰,质粘稠如胶状,此为顽痰,故在清热化痰的千金苇茎汤基础上加天竺黄、海浮石两味药,《本草纲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结块,咸能软坚也;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能清热化痰、清心定惊,肺热顽痰胶结难咯者多用。舌红苔白干,痰热伤阴明显,故加天花粉清热养阴。
    二诊:服用前方后患者痰变稀,较前易咯出,但喘促明显,自汗,舌红,苔白,脉细无力。此乃上实下虚,痰热内蕴,肾不纳气,法当清热化痰、纳气平喘,方拟定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拟方如下:
    炙麻黄5   北杏10     瓜蒌皮10   黄芩10
    法夏10    橘红5      苏子10     地龙10
    鱼腥草20  山萸肉15   浙贝10     北芪20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每日一剂。连服7剂。
    方中以黄芩、鱼腥草、浙贝清热化痰;炙麻黄、地龙宣肺平喘;北杏、苏子止咳化痰、降气平喘;法夏、瓜蒌皮、橘红理气化痰;山萸肉补肾纳气;自汗,加黄芪补气固表;如阴虚明显,可加沙参、麦冬滋阴。
    三诊:服用前方后患者精神好转,痰量变稀变少,喘促明显减轻,汗出减少,口干。舌红苔白,脉细无力。此乃痰热渐去,气阴耗伤,法当益气养阴、补肺纳肾,原方去炙麻黄、鱼腥草、浙贝,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拟方如下:
    党参20    北杏10    瓜蒌皮10   黄芩10
    法夏10    橘红5     苏子10     地龙10
    麦冬15    山萸肉15  五味子10   北芪20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连服7剂
    四诊:患者神清,精神可,偶有咳嗽,痰量少,无显明喘促,无发热,舌淡红,苔白,脉细。纳可,寐可。病情好转,予带药出院。
    按:肺炎属中医“肺热病”、“肺咳”、“喘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病变主脏在肺,但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劳欲情志、饮食之火均可犯肺,故肺失宣降,痰热内生。该患者初诊时咳痰明显,痰粘稠胶结,故早期以邪实为主,正气尚不虚,以清热化痰养阴为法治之;二诊时痰质变稀,喘促明显,肾不纳气之象显,故当扶正祛邪兼顾,故酌加补气之黄芪,补肾纳气之山萸肉而见效;三诊时邪渐退,肺肾气虚之本显,故以益气养阴、补肺纳肾之法收功。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待审核后显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