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缪灿铭  > 名医研究  > 典型医案

消渴(肝胆郁滞,胆火上炎)

发布人:蔡敏珊 更新时间:2017-11-20


刘某某,女性,23岁,初诊:2016年6月9日

主诉:口干多饮5年余,腹痛3天,呕吐1天。

初诊:患者有1型糖尿病病史5年,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一般,多次于月经前后或经期因腹痛呕吐住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再发腹痛,未予重视,继而1天前出现呕吐,遂至我院急诊求治,由急诊收住院。入院时症见:精神不振,口干多饮,腹痛,呕吐,吐出胃内容物,非咖啡样,喷射状,腰骶部两侧疼痛,心烦,纳呆眠差,大便未解,小便调。查体:心界正常,心率113次/分,心律齐,无杂音。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舌淡红,苔薄黄,左寸脉浮数,右脉弦细。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腹平片:腹部未见异常X线征象。β羟丁酸:5.93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葡萄糖31.6mmol/L。血气分析:PH:7.194,剩余碱:-19.4mmol/L,HCO3浓度:6.6mmol/L。中医诊断:消渴(肝胆郁滞,胆火上炎),西医诊断:1型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此乃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水液运行失常,中焦津液不足,胃火上炎致口干多饮,胆火上逆致心烦喜呕,下焦津液不足,不能润肠故而腹痛、大便干结,治疗拟和解少阳、降逆止呕、生津止渴之法,拟方如下:
柴胡20g   黄芩10g     法夏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20g     党参20g    天花粉30g  
白芍15g   吴茱萸5g    黄连5g     枳实10 g 
炮姜5g   
上方加水500ml,煎取150ml,饭后温服,日1剂, 2剂。

二诊:患者精神好转,腹痛、呕吐症状消失,仍有心烦失眠、腰骶部两侧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左寸脉浮象较前明显好转。考虑患者于经期发病,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故上方加用酸枣仁汤加减:
柴胡20g   黄芩10g  炙甘草10g  法夏10g 
党参20g   大枣20g  黄连5g     炮姜5g 
酸枣仁30g 茯神20g  白术15g    知母15g 
川芎5g    乌梅20g
上方加水500ml,煎取150ml,饭后温服,日1剂,4剂。
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良好,精神好,无不适,临床症状消失,而出院。

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祖国医学之“消渴”范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上述症状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指出该病的发生与厥阴风木密切相关。又《四圣心源•消渴》中提到:“消渴者,足厥阴之为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素问微蕴•消渴病》中论:“消渴之病则独责肝,而不责肺金”。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中认为:“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历代医家皆认识到肝、胆在消渴发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患者苦于1型糖尿病多年,每月必因发作酮症酸中毒而住院治疗,且患者每次于月经前后、经期等应激状态下发病,此乃患者本身存在肝血不足,三焦水道不通,经期时经血外排更是导致冲任亏虚,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受影响,气血失调,又患者疾病日久,情志不畅,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水道不通,气血运行失常之状态而发病。
本案患者以腹痛、呕吐、腰骶部两侧疼痛、心烦、纳眠差为主诉,舌淡红,苔薄黄,左寸脉浮,右脉弦细。《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澹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此乃典型的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水道不通,肝胆郁滞,胆火上炎,内扰心神,故出现腹痛、呕吐、不寐等不适。腰骶部两侧乃少阳胆经所到之处,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调,不通则痛。故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本病,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其性轻清而升散,能透达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散,又能疏畅经气之郁滞,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两相配伍,使邪热外透内清,共解少阳之邪,白芍调肝止痛,枳实理气以通便,半夏、吴茱萸和胃降逆止呕,生姜助半夏和胃,党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以助祛邪,炙甘草甘温补中,少量炮姜防止寒凉太过伤胃。最大剂量的天花粉更是用得恰到好处,《本草汇言》曰:“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天花粉在此方中便是起到清心泻火,除烦止渴之效。二诊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合酸枣仁汤以治经后期肝血不足、虚火上扰之困扰,达到宁心安神,滋阴养血之效。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待审核后显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