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肝胆湿热)
发布人:蔡敏珊
更新时间:2017-12-02
程某某,男,74岁,初诊:2015年5月19日
初诊:右胸胁不适1周,1前患者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右胁部不适,呈胀闷感,怕热,汗出较多,周身烦闷,纳眠一般,小便色黄,大便秘结。平素嗜酒,日二两。查体:HR76次/分,腹软,右上腹压痛。舌淡红,苔黄腻,脉弦。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西医诊断:肝胆道感染。
与人争吵肝气不畅,郁而化热,肝胆湿热,故右胁部不适,小便色黄,大便秘结,治拟清热利湿,疏肝行气之法,选用:四逆散加减: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实15g
白芍15g 黄芩10g 延胡索15g 郁金15g
木香10g后下 茵陈15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5剂。
二诊:胸胁不适症状大减,周身烦闷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考虑患者平素嗜酒,体内湿热之气仍较重,上方基础上加强清热利湿之药,拟方如下: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实15g
白芍15g 黄芩10g 延胡索15g 郁金15g
木香10g后下 茵陈15g 山栀子10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7剂。
三诊:诉昨日起出现胸背部皮疹,瘙痒,无高出皮肤,追问患者,患者自服用二诊之7剂中药后便停止继续服用,考虑此为患者外感风毒之邪,与内之湿热相搏,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此为风毒湿热之风疹。上方基础上稍作调整,加用疏风清热利湿之药,拟方如下: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实15g
赤芍15g 黄芩10g 木香10g后下 茵陈15g
荆芥10g 防风10g 蝉蜕10g 亚麻子15g
苦参10g 石膏20g先煎 通草15g 白鲜皮15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7剂。
四诊:皮疹消失,无胸胁痛,临床症状消失。继续四逆散调理: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实15g
赤芍15g 黄芩10g 木香10g后下 茵陈15g
苦参10g 川芎10g 郁金15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7剂。电话随访至今未发。
按: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为伤寒“阳郁四逆”证而设。后世发展本方主治肝脾不调证,病机为肝脾不调,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脾滞不运。方中柴胡轻清升散,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肝体阴用阳,阳郁伤阴,合白芍以敛阴泻热,补血养肝,二者散敛相配互用,气血兼调;枳实行气止痛而畅脾滞,合柴胡升降互用,甘草健脾和中,合白芍可缓急止痛。患者长期嗜酒,湿热内蕴,肝经郁热,则胸胁不适、怕热汗多、烦闷;脾为湿所滞,腑气不通,故便秘;舌脉象亦为肝气不和之象。使用黄芩、虎杖、茵陈清热利湿,延胡、郁金、木香理气解郁。患者三诊时出现了皮疹,考虑为血热郁于内,不得疏散,故治疗以散,以泻为主,此时去白芍改用赤芍,据病人实际灵活运用,使之方证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