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缪英年  > 名医研究  > 典型医案

藿香正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

发布人:蔡敏珊 更新时间:2018-03-28


藿香正气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宋代,是一条常用的名方。从医以来的种种经验,让我觉得它的神奇疗效,在岭南外感疾患中首屈一指,且其应用范围,远非经典上讲述的那么多。
藿香正气汤分类属于祛湿剂,具有解表散寒化湿,理气和中止呕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最早见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
【处方】: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当时的用法是煎汤用,注意是不拘时服。
延至宋代,藿香正气散是宋代官方确定的成方,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成书公元1078年,是宋朝皇帝命令太医局整理出版的,相当于今天卫生部颁布的指导方剂,今天的诊疗指南。可见它的临床疗效得到上下的认同,医学水平比西方同期强大多了,直到200多年前,美国总统华盛顿患肺炎还是用放血疗法治死的。
【处方】大腹皮 1两;白芷 1两;紫苏 1两;茯苓 1两(去皮);半夏曲 2两;白术 2两;陈皮 2两(去白);厚朴 2两(去粗皮.姜汁炙);苦梗 2两;藿香 3两(去土);甘草 2.5两(炙)。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请注意,此时功效已经增加许多。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宋代该方已经研作散末用,估计是疗效很好,用得多,预先制作方便使用。
【方解】: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由于历代医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记载、提炼、丰富、应用,有十种左右同名处方,有不同的使用记载,大体均属加减运用。从藿香正气散的组成来看,方子以辛温散寒祛湿的药物为主,是治疗风寒湿的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乙型肝炎、腮腺炎并发脑膜炎、神经性头痛、肠胀气、复发性口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尿布皮炎等辨证属表寒内湿者。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辨治要点】: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恶寒呕吐泄泻,一般医生都会想起急性胃肠炎,湿热泻还是寒湿泄?中药使用葛根黄连黄芩汤还是藿香正气汤?在实习生或新医生中往往并不明白,到底应该抓那几个症状作为要点,这是很关键的。本人的实践经验,辩证一定要抓住主症,尽量不要抓一群症状,而是选择有限的2-3个,如果寻求四诊统一,估计这方子就糊涂了,很少四诊完全统一方向的。使用藿香正气汤的主症应该是泄水样便,如果有明显恶寒更是证据;而葛根黄连黄芩汤的主症是烂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

中医辨证要点一:运用时恶寒、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辨证要点。此乃标准辩治要点不赘述。

临床案例一:林某,男,47岁。7天前自述可能进食生冷不洁食物后,出现低热、腹中隐痛,浑身肌肉束缚感,每日呕吐3-次,腹泻水样便7-8次,起病两天后在乡镇医院给予左氧氟沙星静滴,补液等,连续5天均未效。决意到我院就诊,欲住院。
查神清,对答切题,疲倦,面青。T:36.7C  BP:114/76mmHg,HR:86次/分,R:19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律整,腹软,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肠鸣活跃,四肢无水肿,无引出病理神经反射。
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
中医诊断:泄泻(风寒挟湿)
治则:散寒祛湿 和中止呕
方剂:藿香正气汤
首天两剂,用后即减为大便量少,当日减为2次,连续服药四剂后,诸症消失。
藿香正气谈汤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上述病例是其主治正解,常用。乡镇医院之使用西药不见效果,皆这种腹泻基本属于肠道病毒,目前西药并无针对性药物,补液体只是对症补充水分,等候肌体恢复而已。而中药对此种风寒腹泻疗效甚佳,一用即中。

中医辨证要点二:上述辨证要点有时未免束缚思维,应用面窄,能简便些更好。笔者在临证中有如下拓展:如果其他辨证依据不足,仅抓呕吐(含欲呕)一证便用(排除急腹症如胰腺炎、器质性病变如胃肠梗阻、脑血管意外、中枢感染等)。因为急病须从实证考虑,呕吐多由湿阻中焦引起机会极大。

临床案例二:阮某,男、6岁。2012年7月因于流涕咽痛后家人带到当地医院门诊诊治,后渐出现食入呕吐情况,无论进食水、食物、食药均诱发呕吐,如是一周,并无发热,亦无腹泻腹痛。在当地门诊西药治疗无效,遂听从医嘱咐入儿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用过针剂肌注、静脉点滴,其呕吐不但未见好转,还发展成为无故呕吐,家人在其行走时携带盛具跟随,防止其随时呕吐,入院近一周治疗未效,诸医束手,靠静脉维持营养水分。2012.7月上午到本医处求治,但见小儿神清。对答语怯,形体瘦赢,面青不华,唇淡,视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问其有无发热?答日,一直无发热。于是告知无发热不必入院,可以中药调理。因顾其住院,恐怕施药困难,遂要求其办理出院。下午办理出院后即到我诊治,判断其外感挟湿,湿阻中土,升降失常,复因西药伤及脾胃,难以发挥运化水湿、升清降浊之效,故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胃中之物从口而出。
西医诊断:呕吐-胃肠功能紊乱
中医辨证:呕吐-湿阻中焦
当即以藿香正气汤2剂,四碗水煎一碗,分下午及晚上两次小量除饮。
次日家长告知,患儿进食中药后,并无发生呕吐,很是惊奇。而且,傍晚即觉饥饿纳食,直至早上也无呕吐。知已中病,嘱其如法再进一剂,后追踪7天一直未再有呕吐,饮食如常。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龚廷贤《寿世保元》认为:“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

中医辨证要点三:急性眩晕(可兼见呕吐。同样排除器质病变)。以旋转性眩晕为佳。

临床案例三:周某,男,45岁。4日前晨起无故天旋地转,频繁呕吐,畏风,耳中有物堵,鸣响。采取静脉倍他司汀静滴,使用激素冲击,卧床休息均未效,眩晕呕吐不得息。二便正常,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咳嗽流涕等。
检查:BP:116/78mmHg,HR:82次/分
颅脑CT未发现异常。血糖、生化均正常范围内。
西医诊断:梅尼氏症
中医辨证:外风挟湿。
处方即以藿香正气汤4剂,每天两剂,四碗水煮一碗,早晚两服。
次日患者告知,服药后未再发生呕吐,眩晕耳鸣亦减。效不更方,先后服用7剂眩晕基本痊愈,耳鸣明显减轻,善后调理。
此病中医属眩晕,一般教材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立论居多,属内风而非外风,甚至最新中医教材依然没有外风致眩的证型。其实古人多有论述外风致眩的问题,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当以外证与脉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肪紧、无汗、筋挛掣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严氏第一次指出外感风、寒、暑、湿,皆可导致眩晕。严氏还提出七情内伤致眩说,加上六淫致眩,即补充了前人之未备,又符合医疗实践。
临床所见眩晕,多以急性起病,贸然盖上肝风帽子,实在不合情理。肝风乃内伤七情所起,很多患者并无情志所伤的病史,而起病急骤,畏风汗出,恶心呕吐更非肝风所能。故判断外风挟湿。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主疏泻,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此眩晕见症汗出恶风、恶心呕吐正式外风挟湿为患之证。
以上总结,背后均有大量病例作支持,可靠性高,使用便捷,免去过多理论纠缠,收效极佳。

中医辨证要点四:不必悉求,但见呕吐便是。

临床案例四:周男,5岁,四天前不慎从1米高台面摔下,头部着地,伤后清醒,无昏迷、无肢体障碍。然之后几天连续呕吐,每天2-3次,非进食诱发,持续四天,总共至少呕吐8次以上。家人担心就诊。
PE:查神清,对答切题,双瞳孔等园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渗液,听力无障碍。双肺呼吸音清晰,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四肢行走自如,未发现骨折症。
患者家人担心颅脑损伤,要求做CT检查,我顾及其年纪小,减少X线辐射为佳,且判断其脑损害可能性不大,至多属于脑震荡(轻度颅脑伤)。脑为髓海,外力震荡,气机混乱,升降失调,胃失和降,上逆为吐而已。遂对家长说,开两剂中药,如果明天还不止吐,可以CT检查。
诊断:西医:脑震荡(轻度颅脑伤)
中医诊断:调气和中止呕
藿香正气汤两剂。医嘱:当日先服一剂。四碗水煮成一碗,分两次慢喝。次日如见效,如法再服。当日煎服后,即未再呕吐。次日继续煎服一剂,亦无呕吐。连续追踪7天,均稳定无呕吐,饮食睡眠如常人,告愈。

临床案例五:胡女,27岁。妊娠3个月,因频繁呕吐10多天,不能进食,呕吐达十多次,喝水也吐,实在受不了,与夫携包袱到急诊要求住院,一进诊室就趴在诊台上不愿动弹,痛苦状。
查:神清,对答切题,双瞳等园等大,对光反射灵敏。T:36.4C BP:104/62mmHg,HR:75次/分,R:17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腹软无压痛,妊娠3个月,四肢无水肿。舌红苔白,脉细滑。
西医诊断:妊娠呕吐
中医诊断:妊娠呕吐(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处理:由于当时没有床位,一时难以入院,遂帮患妇预留明天床位,告知明天可以住院。另开两剂藿香正气汤四碗水煮成一碗,要求当日中午晚上共进食两碗。次日,患者丈夫告知,患者服药后,感觉好了很多,很少再呕吐,考虑到经济问题,觉得可以再观察一下,暂不再入院。之后一直保持良好状态直至过了妊娠反应期,直到足月生产一女孩。
藿香正气汤常用功效是散寒祛湿,和中止呕。多用治外感寒湿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上述两个案例没有外感寒湿病史,属头外伤后出现呕吐,难以用散寒祛湿止呕功效解释疗效。可见该方远不止散寒祛湿的作用,其止呕作用非常强大,远非西药的灭吐灵之类可比,一旦中病,立马见功,极少反复。对脑震荡导致的中焦气机紊乱,呕吐不止,其有良好的理气降逆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藿香正气汤具有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藿香正气液能增加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 对阿托品抑制小鼠小肠运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表明藿香正气液对小鼠小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藿香正气液还能明显延长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潜伏期, 减少小鼠的腹泻次数,并有止呕作用, 可以延长家鸽呕吐的潜伏期, 减少呕吐次数。
妊娠呕吐的机理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还是属于气机问题,很适合用藿香正气汤这类双向调节能力强的方剂,此时就不是散寒去湿,直接就是利用其调理升降失常的强大能力了,实践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此类病例应用超过10例,均有立杆见影之效,实在是解决妊娠呕吐两方。有一问题提醒下,方内有法夏一药,药物理论上孕妇慎用,可能一些医家惧怕。实践上法夏炮制过,一般使用三剂以内见效,实在无需害怕,也无弊病可见,如果超过三剂不效,建议不强求再服,因为该方止呕功效强大,无效需另觅原因。
《中国药话》载: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症,“屡屡吐,绝食者久矣”,先后邀请了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其治疗。但其结果是:“协力治疗,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为患者已是不起之人了,遂请中国盐山名医张锡纯“一决其生死”。张锡纯经过认真细致的视后说:“余有一策,试姑行之。”随即张锡纯拿出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丸”,叫患者服用。待一二服后,其效突显,数日后竟恢复到了原有的健康。使得三位“东洋大夫”赞叹不已,对中医中药敬佩至极。张锡纯精通药性,技一筹,善用半夏,立起沉疴。
在藿香正气汤里,止呕是整方协同疗效,还是法夏发挥的效果,恐怕还得择机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