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某,女,70岁.初诊:2018年12月24日。
主诉:腹痛、腹泻排血性粘液20天。
现病史:缘于11月初突发腹痛、少便频急、刺痛而到湖南长沙市某医院泌尿科就诊,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11月6日再到该院复诊时突发头晕,神志不清,昏迷倒地,后即送该院ICU抢救,当时测血压70/40mmhg.诊断为尿路感染并感染性休克,经抢救及对症处理等(患者谓用过大量抗生素但具体用药不详)治疗,5小时后方才苏醒,数天后出现腹痛,大便烂带泡沫及血性粘液,日排便10多次。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急性肠炎。共住院治疗11天,尿频尿痛等症状消失,腹痛、腹泻症状好转,但仍每天腹泻3-4次,因腹痛腹泻粘液血未愈,经其亲属介绍从长沙来陈金泉主任医师处诊疗。
刻诊:患者精神困倦,面色青暗,伏案欲睡。说话气短无力。自谓病后一直乏力欲睡,口干不适,胃纳一般。腹痛大便症状如前述。舌淡红苔薄稍干,脉缓无力。
辅助检查:本院2018、12、20结肠镜检查报告:盲肠至直肠全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蠕动快,血管纹理模糊,见多发性点状溃疡灶,散在园点状黄白色脓苔。部分肠段满布厚白色糊状脓苔。肠镜诊断:全结肠溃疡待查:感染性肠炎。病理报告:大肠粘膜见淋巴结胞,浆细胞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郁,气阴两伤)
西医诊断:伪膜性肠炎。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止泻。
西洋参10g、白术15g、茯苓20、薏米仁20g、莲子15g白芍15g、陈皮5g、木香后下10g、焦山楂10、乌梅10g、白头翁15g、炙甘草5g。上方水煎服,日一剂,共4剂。
二诊: 2018年12月28日,病者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服药后第二天腹痛即消失,大便成形日排1次,服药至第三天大便血性粘液消失。乏力欲睡明显减轻。即查血常规及大便常规三项。报告:血常规红白胞在正常范围,大便常规及潜血(-)。药已显效,效不更方。继守前方4剂以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导至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故又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之称。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仅为轻度腹泻,也可出现高热、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甚至危及生命。
本例患者年迈体弱,患泌尿道感染后可能反应较差,以至就诊挂号时身体十分虚弱而且病情严重但因自我反应较差而自己却浑然不知,以至突发休克,昏迷倒地。入院后经当地医院ICU诊断为尿道感染并感染性休克,抢救治疗中对症治疗及使用抗生素理应在所难免。患者在抢救治疗数天后突然出现腹痛、腹泻带血性粘液,日排10多次并带血性粘液,当地医院诊断为伪膜性肠炎予对症治疗,腹痛腹泻好转,仍每天腹泻3-4次,腹痛、腹泻、粘液血持续20余天不愈。根据病者年老体弱--尿道感染--,感染性休克--应用抗生素治疗,再结合本院结肠镜报告见全结肠多发性点状或椭元圆形溃疡及密集脓苔镜像。考虑患者较为符合伪膜性肠炎诊断。
本病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范畴。病由年老体弱,下元亏损,湿热之邪下趋膀胱,因邪盛正虚,以至在当地医院就诊泌尿科之时突然发厥,昏倒失觉。经当地院抢救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并感染休克。抢救过程中使用较多抗生素,加上休克后元气大伤,故至胃肠气血逆乱、气阴两伤、脾虚失运,湿郁大肠,故见腹痛,大便烂带泡沫及血性粘液,日排便10多次。虽经当地对症治疗,但仍腹痛、大便烂带血性及明显粘液,日排3-4次20余天不止。据患者年老体弱,病后泄泻不止,乏力欲睡,辨之为:泄泻(气阴大伤、脾虚湿郁,)治宜大补气阴,健脾助运,固脱止泻。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之,重用西洋参易党参,以大补气阴,生津止渴。以白术、茯苓、薏米仁、莲子、陈皮以健脾化滞,白芍15、木香缓急止痛,焦山楂、乌梅消食导滞、固肠止泻,白头翁略清湿热,炙甘草调查和诸药,补中益气。患者服药后第二天腹痛即消失,大便成形日排1次,服药至第三天大便血性粘液消失,乏力欲睡明显减轻。其共服药8帖,诸症消失。可见中医辨治施药准确,也可治急重之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