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专为外感温热病而确立的辨证方法,叶氏通过对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观察与分析,在综合多种急性热病和众多病例在发病途径、发病方式、传变规律、临床症候而建立的辨证体系。卫气营血辨证改变了中医学自张仲景著《伤寒论》以来,对外感热病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法则,使之更能符合外感热病的一般规律,卫气营血辨证的确立,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也使中医理论体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概念
卫、气、营、血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本来是指人体内四种物质,且相互关系密切。《灵枢•营卫生会》:“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又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就卫与营的产生来说,有着相同的来源,皆由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化生,顾名思义,营是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卫是具有保护机体免受外来致病因素侵袭的物质。气的概念则较复杂,涉及的内容亦较为广泛,其本义是指人体内可以循环流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 主要包括呼吸之气以及五脏六腑之气,甚至前面所说的营、卫,也是气的范畴,故又称之为营气与卫气,而最重要的则是“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等。大体上,气可分成两大类,即前面所说的五脏六腑之气与呼吸之气。血则是指在人体脉管内循环流动的红色液体。血习惯上称之为血液,是由人体吸收饮食物的精华后,经相关脏腑器官作用转化而成。《灵枢•本神》:“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上所说,是对卫气营血在生理角度上的认识。
叶天士所建立的对急性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法则,是一个既与上述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相关但又赋予新的内涵的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从卫、气、营、血的病理改变来看,卫、气、营、血是外感温热病的四个基本证型,四个基本证型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或重叠;另一方面,卫、气、营、血也是外感温热病的四个阶段,通常病变由卫分开始,然后是气分病变、营分病变,最后是血分病变。当然,并非每种温热病都具有明显的四个阶段,有些证候初起就没有明显的卫分证候而直接出现气分证候。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卫气营血证候的基本特征是:
1、卫分证候:是外感温热病初起的早期证候,或者说是早期出现的证候群,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风寒、发热、全身的不适感,如头痛、肌肉疼痛、肢体乏力、倦怠、精神不振、口干喜饮、咽喉不适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舌淡红苔白、脉浮数。卫分证候出现及持续时间不等,与不同的病症有关,通常为1-3天。
2、气分证候:持续高热、汗出或大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涩、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由于温热病证可由不同的病邪所引起,故气分证候除上述基本症状外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而出现各种亚证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肺热证:咽痛、咳嗽剧烈、咯痰多黄而稠、胸闷气促、呼吸不畅甚至喘促。
<2>胃肠积热型:胸腹胀满、腹痛、呕吐、大便秘结,亦有表现为滞下不爽、里急后重、腹泻。
<3>肝胆湿热:恶心欲吐、胸肋疼痛、皮肤粘膜发黄。小便深黄如茶色。
<4>邪留三焦:面色晄白、精神萎靡不振、肢体困倦、胸闷不舒、腹胀痞闷。恶心欲呕、午后热甚、小便灼热而赤,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数。
<5>膀胱湿热:小腹胀满或疼痛、小便短涩不利,或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或混浊。
气分证候一般由卫分证候发展而来,但有部分外感温热病初起并无典型的卫分证候阶段,发病之初便出现典型的气分证候,以往多数学者认为是人体感受病邪之后未即时发病,藏伏于内,到一定时候从里而发,因而把这类没有卫分证候而直接出现气分证候的病证称之为“伏气温病”,以区别于具有典型卫分证候,由卫分及于气分的病证,因而在传统的温病学理论中,便有“新感”与“伏气”之不同。
3、营分证候:通常为原有气分证候的进一步加重,突出表现为午后至夜间发热加重、心烦不安、难以入睡、全身症状在原有基础上加重,具有特征性症候是皮下出现斑疹、舌质深红色,称为绛舌。由于营分病变是由气分病变转化而来,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气营同病。
4、血分证候:是营分证候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征性的症候是皮下广泛的斑丘疹以及脏腑器官的出血。例如咯血性痰、呕吐鲜血、便血、尿血等。血分病变是温热病的极期或终末期,是疾病的危重阶段,并非任何病变都经历此阶段,其预后及转归决定于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在营、血分病变中,值得注意的是“包络受邪”,亦即通常所说的“逆传心包”,其临床表现是在营分或血分病变的基础上出现的神智异常改变,如烦躁不安、谵语、嗜睡、意识障碍,严重时出现惊厥、抽搐甚至昏迷不醒。少数病人则可出现呼吸急促、痰涎壅盛,即叶天士所说的“浊痰蒙闭心包”。血分病变的后期常出现四肢厥冷、肢冷汗出、脉微细欲绝,属中医学中的“厥脱”证,为危重证候。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是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所谓辨证,是按照中医学理论,对病变的病因、病性、病位的概括。卫气营血辨证作为一种辨证的模式,主要用于对急性外感热病,或称之为“温病”的辨证,它是一个对疾病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所谓急性外感性热病,或者说是温病,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范畴,其中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尽管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变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病变器官组织、不同的病理变化等,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上,也有其共同的规律可循。中医学针对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所建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的模式,正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基本的病变规律的基础之上。下面对卫气营血辨证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分析。
1、卫分证候:
从卫分证候所表现的恶寒、发冷、全身不适等基本症状来看,大多数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皆可出现,例如普通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各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多种细菌例如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金葡菌、衣原体、支原体的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某些格兰氏阳性杆菌感染的早期也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或外毒素引起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失调,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皮肤体表血流量减少,病人感觉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随伴而来的是全身不同程度的不适感。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其卫分证候也有不同,中医学通常又将卫分证候区别为“挟风”与“挟湿”两个亚证型,所谓挟风者,多数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咳嗽等。挟湿则往往是兼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腹胀、大便溏泄,或胸肋疼痛,常由于沙门氏菌属感染引起的肝胆道、消化道感染,也有见于急性泌尿系统感染的早期。
概括地说,所谓卫分证候,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属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或者称之为前驱期,是由于菌、病毒血症引起机体的一般反应性改变,其维持时间的长短以及症状的轻重,与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强弱,以及机体的应答反应之强弱有关,此时一般尚未造成器官组织的严重损害,也没有明显的定位症状,一些较轻微的感染,如普通感冒等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
2、气分证候:
多数急性感染性病经过较短暂的前驱期之后,如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或者是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迅速繁殖与复制,产生大量的毒素,或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烈的反应,则病情进一步发展,主要病变的器官组织出现典型的炎症反应而出现持续高热,全身反应性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口渴等症状加重,由于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可导致相应耙器官的病变,而出现较具特征性的症状,故气分病变的临床表现为复杂,出现各种亚证型。
(1)风温肺热证:所出现的咳嗽、咯痰、胸闷或胸痛、呼吸不畅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肺部实质性病变包括充血、渗出等,此时做胸部X光检查可发现肺部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需结合流行病学,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学检查,方能作出现代医学诊断。
(2)胃肠湿热证: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腹胀、腹泻,或大便秘结,最常见于胃肠道感染,例如沙门氏菌属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痢疾等。近年来则以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以及由EVT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等为多见,且易造成局部地区的流行,较少见的如细菌性痢疾、霍乱早期亦可出现胃肠湿热证。
(3)肝胆湿热:临床表现除有不同程度发热之外,常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巩膜皮肤黄染、恶心欲吐、厌食、尿黄、舌红苔黄厚腻,最常见于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丙型、戊型肝炎,其次为急性胆道感染,较少见者如急性胰腺炎、钩端螺旋体感染。
(4)邪留三焦:亦称邪漫三焦,往往是上焦、中焦、下焦症候同时出现,但以中焦病变为主,即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同时兼有恶寒发热,或寒热交替,倦怠乏力,胸闷欲吐,腹部胀满、舌红苔白厚腻。最常见于伤寒或副伤寒引起菌毒血症和肠道的早期炎症反应,中医学称之为湿温证。
(5)膀胱湿热:有时亦称之为下焦湿热,除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之外,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如小腹疼痛、腹部疼痛、尿频、尿痛,或小便短涩而赤,或小便混浊,排尿时有灼热感或疼痛等。常见于格兰氏阳性杆菌、大肠杆菌的引起的急性泌尿系感染,较少见的如淋球菌,病毒等引起的泌尿系统急性炎症。
通过上述气分证候的基本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病因所致的气分病变的亚证候分析可以看出,所谓气分证候是不同原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进展期,或者说是典型症状期。一方面,病原微生物对耙器官造成一定的炎症损害,另一方面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反应性强而引起强烈的全身反应性症状,即中医学理论所说的邪气虽亢而正气旺盛,处于正邪交争的阶段,若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使病原微生物受到抑制,病变的器官组织得以及时的修复,则病情得以控制而不致进一步发展或加重。若病原微生物毒力强大,机体反应性过于激烈,造成主要病变器官组织的严重损害,则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加重,从而进入营分病变。
3、营分证候:
病变经过气分阶段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或者是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或致病能力强大,就目前医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尚未能足以抑制病原的复制繁殖。例如许多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即使现代医学也没有相对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能阻断其病理生理进程,简单或常见者为麻疹,较严重的如近年来引起广泛流行的冠状病毒所致的“非典”、H5N1所引起的禽流感,其它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于这类情况,因而病变经过气分阶段之后而进入营分。
一般而言,营分证候是气分证候的进一步发展,其所表现的持续发热、午后加重、心烦不安、舌绛等,是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进入极期时的共有症状。此外则为原有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其中突出表现为出疹与早期出血倾向。并非所有营分病变都出现皮疹,但所有属于现代医学的发疹病变,进入出疹期后,大都属于中医营分病变,一些较严重的感染,进入病变的极期,往往造成早期凝血机制障碍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点。某些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气分病变时已有疹点出现,则可称之为气营同病。这种情况较符合由于急性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早期。例如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由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等,常出现上述病理改变。
由于营分病变是由气分病变转化而来,而不同的致病因子造成组织器官的损害不同,故除营分证候的基本表现之外,原有气分病变的证候必然加重,此时不单病变器官出现较严重的功能障碍,也是该器官组织出现实质性损害的阶段。临床上以呼吸系统之肺、消化系统中之胃肠道、肝胆道、泌尿系统感染较常见。属肺热证者,以咳嗽剧烈、胸闷胸痛、喘促或呼吸困难咯痰多、痰黄而稠、痰中带血等。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较少见的肺型登革热等。湿温的营分病变主要为胃肠道的实质性炎症损害,最典型者为肠伤寒,由于小肠部位的炎症、溃疡引起腹痛、腹胀、排脓血便等。属肝胆湿热者,以黄疸加重,右肋区疼痛,小便色黄如茶,该证候可能涉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病症,最常见者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其中尤以丙肝、戌肝较易出现营分证候,其次为大肠杆菌引起的肝胆道感染,较少见者多为钩端螺旋体感染、阿米巴肝脓肿等。属下焦湿热者主要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泌尿系感染,最常见者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临床表现以小腹疼痛、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为主要特征,较少见而症状较重,且具有典型的营分病变者当属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肾炎、黑尿热等。
综合以上所述,所谓营分证候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病变器官组织的严重的炎症损害,二是与主要炎症病变器官组织实质性损害同时出现的功能障碍,三是由于感染继发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绛舌”之所以是营分病变的特征性表现,是由于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出现的持续高热,舌体的微循环血管扩张,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酸中毒。四是继发于重要器官组织损害与功能障碍、酸中毒所致的早期凝血机制障碍以及病原微生物毒素的直接作用引起的皮下出血点、瘀斑以及早期的出血倾向,这是营分病变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4、血分病变:
一般情况下,血分病变是营分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重,除具有营分病变的基本证候之外,突出表现为较严重的出血倾向,例如广泛的皮疹或瘀斑、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出血,如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中医学认为是“热深动血”。从现代病理生理学分析,所谓血分病变是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终末期,人体重要器官组织损害或衰竭,严重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与酸中毒,以及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机体免疫机能的失调、营养代谢障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造成受损器官的局部以及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出现的局部以致全身广泛的出血倾向。例如以肺部实质性炎症为主的病变常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以胃肠道实质性炎症为排黑便或便血;有时候在感染性疾病的严重阶段会突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属于急性胃粘膜病变或应激性溃疡;泌尿系统感染所致的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以及以肾脏损害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此外,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高热期,常出现鼻粘膜、齿龈的出血,见于中医所说的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血分病变的另一特点为广泛的皮疹与瘀斑,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病变的本身属于发疹性疾病,例如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在发病早期多数在气分便可观察到小量的皮疹,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且不同疾病其发疹常具有特征型,但一般来说,到血分病变时往往是出疹的高峰期,随病变转入恢复期而逐渐收没,是为顺症。若疹出之后,全身症状反而加重,或皮疹突然隐没、体温骤降、神智异常、或呼吸困难,提示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二是若病变的本身不属于发疹性疾病,在病变的危重阶段出现出血性皮疹或片状的瘀斑,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所致败血症或者已经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若兼有其它器官组织的出血,则是典型的血分病变。
血分病变除以上所述的“耗血动血”,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凝血机制障碍所表现的出血倾向之外,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在此阶段常常出现两个亚证型,即中医温病学所说的“逆传心包”与“厥脱”,现分述于下:
1、逆传心包证,或者称为邪陷心包或包络受病,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的关系,心主血属营,即营血分病变都与“心”有直接的关系。但中医学中的“心”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的心脏是两个既相关联又相区别的概念,现代解剖学的心脏是血循环系统的中心,或者称之为血泵,支持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医学所说的“心”,涉及到现代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多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但主要的是两个方面,即“心藏神”与“心主血”。也就是说,中医学中“心”的概念,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两大功能及与之相关器官功能组织。这当中,所谓“心包”,又称为心包络或膻中,按中医理论属“心”的外围,其功能是“代君行事”,认为病变侵犯“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有心包“代君受邪”之说。临床上,所谓“逆传心包”或“包络受病”主要是指病变过程中出现的精神、意识方面的异常改变,例如烦躁、嗜睡、神昏、谵语、抽搐,严重时出现昏迷不醒。从以上临床表现来看,所谓“逆传心包”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并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这当中又可区分为功能性病变。所谓功能性病变是由于在急性感染过程中由于高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酸中毒、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特别是在感染性中毒性休克时脑组织缺氧,现代医学称之为中毒性脑病。若出现惊厥、颈项强直、剧烈的头痛、呕吐,则称为假性颅内高压综合征。上述情况可见于任何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极期或终末期。所谓气质性病变,则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本身的实质性炎症病变。例如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乙型脑炎,以及由各种嗜神经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等,温病学中所说的“春温”、“冬温”“暑温”等多属这类疾病。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该类疾病在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时,往往伴有高热、惊厥、抽搐,即中医学所说的“热盛动风”,“肝风内动”这种情况,往往在“逆传心包”时一起出现,是血分病变的危重症候。
2、厥脱证,是血分病变的危重症候。中医学中“厥”一是指肢体发凉、手足不温,二是指昏厥,即意识障碍,两者同时出现便是典型的厥脱。“脱”则表现为汗出肢冷、呼吸浅促、脉微细欲绝、面色青紫或面颊潮红、疲惫不语或神智不清、二便失禁或少尿无尿。由于厥与脱往往同时出现,故往往相提并论而称为厥脱。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温病学中的厥脱性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相符,其基本的病理学改变是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或气质性损害,尤以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心衰、呼衰时出现。厥脱的出现往往标志血分病变的突然加重或进一步恶化,是温热病或者说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危重证候。
概括地说,血分病变是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危重阶段,且往往是病变的终末期,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包括:一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实质性炎症损害,特别是心、肺、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障碍甚至衰竭。二是继发于上述器官组织的病变与功能障碍引发的出凝血机制障碍的局部或广泛的出血倾向。三是病变过程中的消耗及饮食失调导致严重的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上述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构成血分病变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结语:卫气营血辨证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原则的基础上,综合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辨证方法与原则,突破了自《伤寒论》以来以“六经辨证”作为对外感热病即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方法,较客观地反映了该类疾病的发病、发展、变化及其转归的基本规律。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所确立的相应治疗原则,有效地提高了中医学对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施治水平。
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卫气营血辨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因素:
1、卫气营血是综合了众多外感热病,亦即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四个基本的证候类型。卫分证候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前驱期,气分证候则是病变的进展期或者说是典型症状期,营分证候则是病变的极期或者说是病变器官组织的功能损害期,血分证候是病变的后期或者是终末期,也是重要器官组织的严重受损和功能衰竭期,重要的并发症亦常常在此阶段发生。
2、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由卫分到气分,是实证阶段,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产生的一般反应性症状及早期炎症反应症状。营、血分病变是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人体器官组织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及实质性损害阶段,血分病变更是病变的器官组织损害和衰竭,从中医角度来看是病变由实转虚,属于外感性疾病的急性虚证期。
3、由于急性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其发病的途径、主要受累的器官组织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一般而言,中医温病学将温热病分成挟风与挟湿两大类,所谓挟风者,多属呼吸道感染疾病,挟湿者多属消化道感染疾病。
4、由于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途径不同,发病方式不同,即使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反应性不同,临床上许多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并不一定按照卫、气、营、血的病变方式和规律。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例,普通型者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然后出现持续高热,继而出现头痛、惊厥、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基本符合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但有部分重症患者,发病之初并无明显的前驱症状,起病即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其临床表现类似温病学中之伏气温病与逆传心包。而发生于夏季的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所说的“暑温”,则表现为更为典型的“伏气温病”,所谓“夏暑发自阳明”都属此类情况。
5、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几乎囊括了所有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每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其各自的病理生理进程和临床表现,即使在中医温病学中也有风温、春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疫等不同。因此,卫、气、营、血四个证型虽然有着相同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但在具体的疾病到具体的病例,其临床表现除共性之外,仍然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此外,卫气营血辨证虽然反映了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四个阶段,但四者之间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多数情况下会相互重叠。例如卫气同病、气营同病、气血同病(又称为气血两燔)、营血同病有时更难以分开。为提高中医药治疗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水平和疗效,中医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