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李旭  > 名医研究  > 经验总结

和解法浅论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9-01-28
凡外感性疾病,病变部位既不在表,亦不在里,处于病变的正邪交争的所谓半表半里的特定阶段,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心烦喜吐、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即《伤寒论》中之少阳证,代表方剂如小柴胡汤。此外,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所描述的“邪留三焦”证,证见胸肋苦闷、恶心欲吐、脘腹痞满、寒热交作、口苦尿赤,用“分消走泄”之法,半夏厚朴茯苓汤或温胆汤,亦属于和解的范围。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所谓半表半里证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个特定阶段,通常处于感染的前驱期之后,但又处于明显症状期之前,致病原及其毒力尚未十分强大,机体的反应性也非十分强烈,并未引起重要器官组织及其功能的严重损害,故无明显的定位症状,所谓“半表半里”也说明了这一点,此时若用发汗解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等法,  非所宜,故以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扶护正气,以祛邪外达,防止病变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至为关键,《内经》所说的“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和解法的应用可能源出于此。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待审核后显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