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李旭  > 名医研究  > 经验总结

论水肿病的治则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9-06-18
《金匮要略》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以及“可下之”的三大治病原则。简言之,即发汗、利尿、攻下三法是中医界治疗水肿病的基本方法。
引起水气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肿只是疾病的外部证候之一。通过发汗、利尿、攻下等方法,可以消除体内积聚的过多的水液,通过体内水液的再平衡使局部或全身积聚的水液消除,便水肿得以消退,但引起水肿的内部脏腑功能的病变是否就由于水肿的消退就得以恢复尚属存疑。
    笔者认为,正确看待发汗、利尿、攻下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也是必要的。因为中医的汗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发汗,而是通过发汗去解除在表的病邪,其手段也是多样。根据在表病邪的性质,结合人体的不同的机体状态,可采取辛凉解表、辛温解表、祛湿解表、滋阴解表、益气解表等方法。在发汗解表的同时尚有祛除致病原,排除病理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毒素,调节人体机能状态的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自觉症状,帮助疾病的恢复。利小便的主要目的是排除体内过多的水液,临床上注意到,所谓“腰以下肿”多是指水气病发生之初,先从足部开始然后逐步向上蔓延。此类水肿,最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通过利小便,排除过多的水液,其直接效果是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对心衰的改善起直接作用。且中医利小便的方法也是极为丰富的,例如,由于脾湿不运致小便不利者,以健脾化湿之法,如五苓散方证、苓桂术甘汤方证;若由于心肾阳虚,气化失施者,可以温心阳而益肾气之法,方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方证之类。故利小便之法在通过利尿排除过分水液的同时,也有调节人体机能状态、改善自觉症状、促进疾病恢复的作用与目的。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消除积滞,荡涤胃肠,通导大便的方法。在水气病中运用在于消除肠道内的积水,减轻腹腔内水液停聚。下法按病变的性质不同而分别作用寒下、温下、润下等法,并须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采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待审核后显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