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治未病”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8-09-02
关于“治未病”,中医理论中历来有两种提法,即无病先防与既病早治。所谓无病先防,称之为“摄生”,或者叫做“养生”,用现代 的语言来说,属于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范畴,虽与医生不无关系,但毕竟不是临床医生的主要职责。而既病早治或者既病防变,即通常所说的“防微杜渐”或《内经》所说的“见微得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解释“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得何等明白。
纯粹意义上的“功能性疾病”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功能性疾病一定有其器质性病变作为其病理基础,所谓“尚未形成的病”,只不过是尚未达到符合“诊断标准”的阶段。即使如此,西医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例如“先兆中风”、“先兆中暑”、“先兆流产”等,还有“隐性冠心病”、“隐性糖尿病”等,对该疾病的治疗,也明显具有防微杜渐的意思。近年来西医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亦有长足的进展,人工免疫使多数急性、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最令人畏惧的“天花”基本绝迹,百日咳、肠伤寒、霍乱、鼠疫等通过人工免疫而免于发病。试问这些成就能用“治未病”的方法去解决或取得吗?
让中医专门治“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形成的阶段”,那么还去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干什么?整本《伤寒论》都是论述外感急证和危重证,《金匮要略》则研究疑难杂病,整个温病学更是研究包括急性传染病在内的急性热病,历来有成就的医生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叶天士等,都是以治疗急、危、重症的杰出成就而名重一时。若中医的上工都去“治未病”,这些书读来何用?读了岂非误人子弟?果真如此,我们要大声疾呼:“不要自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