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李旭  > 名医研究  > 学术思想

论中医理论体系发展的不足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8-10-14
中医理论体系发展明显在存在两个不足;
一是指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其体系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早期,也就是自然科学的启蒙期,而中医理论所依托的哲学思想并以此建立起来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是以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这种哲学思想本身就来源于当时的人对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认识,明显地带有原始性、主观性,与今天的科学哲学思想、当代科学技术不可比拟。用当代的哲学思想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去衡量、评价中医,当然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不能作出现代合理的、公认的解释。自《内经》以来,也就是从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之后,中医药学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阶段,至明清之前,没有明显的突破与创新,包括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以及宋金元时期的四大家,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阐发、甚至在理论医学方面作个别的阐发,正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的:“各呈家技,始终循旧”。出现这种状况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与世界各国一样仍然处于启蒙和初级阶段,不可能对中医学的发展造成有力的支撑,此时的西方医学,恐怕在总体水平上还不如中医,更谈不上对中医学的发展造成影响。 
二是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特别是遵古崇古的思想根深蒂固,所谓“尊师重道”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须知道:任何一门科学,在其始创期不可能完全成熟和完善而总是谬误与正确并存,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在批判的过程中,在自身的对谬误的否定中得到发展,缺乏批判精神是造成中医理论体系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来是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态度,却代之以“全面继承”,使一些从来未经实证,并且今后也难以实证的问题长期保留在高等院校教材之内。教师讲授固然困难,学员学习和掌握更无从谈起,反而引起学员的疑惑不解,于是乎既受“外行者”的攻击,又使“行内者”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