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陈金泉  > 名医研究  > 典型医案

虚劳案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21-11-16
患者,岑某,女,58岁,2015年11月6日因气短乏力10年伴口干舌燥3个月就诊。平素体弱,气短懒言,近3个月自觉口干舌燥,消渴,常有盗汗,胃纳正常,常心悸不适,睡眠差,大便成形。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缓。中医诊断:虚劳,证候诊断: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处方:人参叶5g、茯苓20 g、薏苡仁20 g、白芍20 g、炙甘草5 g、五味子5 g、麦冬10 g、五指毛桃30 g、 葛根30 g、煅牡蛎30 g、浮小麦30 g,5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复诊:口干减轻,呼吸说话无力及心悸不适减轻,睡眠明显好转。口干渴多饮减轻,胃纳正常。大便成形。去葛根,加红景天10g、乌梅5g,7付。
按:患者以气短懒言、口干舌燥,消渴、心悸、不寐为主症,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缓,为气阴两虚之证,人参叶益气,益肺,生津,五指毛桃健脾益气,补而不燥,麦冬、葛根生津止渴,白芍、乌梅、五味子酸甘滋阴、收敛,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煅牡蛎重镇安神,配合浮小麦敛阴止汗,炙甘草补气养阴,调和诸药。
陈师评语:肺主皮毛,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布散于全身,则皮肤润泽,肌肤柔滑,肺气虚,津液不布则皮毛失濡而枯涩不泽,肺开窍于鼻,肺不布津则口鼻干燥失润而口渴引饮。患者气短乏力日久,口干舌燥数月,舌淡苔白脉缓,辩证为燥症,病由气虚日久气不蒸腾津液,复因盗汗,津液暗耗而雪上加霜,治宜:益气生津,收敛固表,以生脉散加减治之。人参叶功能补气益气生津,《本草纲目》谓其能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滑泻、久痢,劳倦内伤。配以麦冬加五味子、五指毛桃、乌梅、葛根、白芍能益气生津,调营血,酸甘化阴,云苓薏米健脾化湿,煅牡蛎、浮小麦固表止汗,红景天能补气清肺,益智养心,抗老延年,主治周身乏力,《本草纲目》曰能补诸不足,是已知补益药中罕见。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待审核后显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