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团体 |
所任职务 |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 |
常务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中医康复教育学组 |
委员 |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 |
副会长 |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MDT管理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
常务理事 |
中山市康复医学会 |
会长 |
(一)学术思想、独特经验方法
1. 率先在国内创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打造国内知名的“中山模式”。
融合神经内科、康复科、针推科,多学科精诚合作,为患者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牵头成立区域卒中溶栓地图及中西医结合康复三级转诊网络,有效降低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及发病率,独具特色的“中山模式”得到国内同行认可,在2013年国际天坛脑血管病会议上进行学术推广。
2. 初步建立“中风络病”的理论体系,提出"络病致呆"学说。
(1)国内首次开展脑小血管病(CSVD)中医证候特征的研究,研究发现CSVD中医证型虚实夹杂、多证兼合;实证以风、火、痰、瘀为主,病情较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阳两虚为主,为病情重者;痰、瘀、浊是CSVD认知障碍主要病理因素;而血瘀是CSVD认知障碍的核心病机。
(2)脑小血管与络脉—玄府有极其相似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病理上有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共同特点,提出 CSVD 为中医学之"脑络病";脑络瘀阻,或使脑髓失荣,或损伤脑髓结构,最终导致神机失用,"脑络瘀阻"是CSVD合并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致呆"的学说。
(3)化瘀通络法,是治疗"脑络瘀阻"有效方法,认为该方法适用CSVD认知障碍及缺血性中风。
(4)10年潜心,研发化瘀通络汤,全方以叶天士“佐以辛香是治络病大旨”之说为理论基础。以岭南特色草药毛冬青为君,活血化瘀通络,兼清热解,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通补并用,与活血通络等药连用,共奏化瘀通络之效。
(5)中风病症候动态研究显示,无论有否合并脑微出血,中风患者急性期均以风、火、痰、瘀4种证候要素的标实为主,亚急性期到恢复期风、火、痰三邪逐渐衰减,气虚及阴虚逐渐显现。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的核心证候,贯穿整个病程的始终,活血化瘀法须全程应用,以达“化瘀血生新血、化瘀血生新络、化瘀血生新物”治疗目标,临床观察活血化瘀治疗能减少脑微出血病灶的增加,促进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性血管新生。
3. 中风病诊治强调“防、治、康三结合”,必须遵循“四早”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早预防”,可有效降低中风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4. 从少阳病论治早期帕金森病。
针对帕金森病“胆气不舒、三焦壅滞”主要病机,运用“和解少阳”治疗方法,选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有效改善帕金森非运动症状。
5. 构建脑病危重症中医救治理论体系。
提出“危症扶阳,重症温阳,胃气以生,大气以运”理论,以“回阳救逆、抑阴扶阳、固护胃气、大补元气”进行危重症的救治,制定协定处方,完善诊治流程。
(二)技术专长
1. 开发地方特色新药“熄风通脑胶囊”,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中风致残率及复发率。
总结多年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特征,开发具地方特色新药“熄风通脑胶囊”,获广东省药监局批文,10余年来,近50万次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服用,有效降低致残率及复发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7篇,该项目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中风后肩痛治疗成为行业标准。
2012年制定《中风后肩痛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等10余家单位临床验证,有效减少中风后肩痛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行业标准向全国推广,执笔《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肩手综合征章节,指导脑卒中肩痛的规范化治疗。
3. 黄芪三七汤减少卒中后出血转化。
黄芪三七益气化瘀方能抑制血管炎症级联反应,减少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复发率。该结果在广东省中医院等4家医院推广应用,证实结论可靠,研究成果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等10余篇,获2015年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化瘀通络”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化瘀通络汤能有效改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总体认知水平,并能明显改善其执行功能、信息处理速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该结果在广东省中医院等4家医院推广应用,证实结论可靠,获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5项,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5. “化瘀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降低残障、改善预后。
化瘀通络汤可显著改善脑梗死中心及周围区域的血液灌注情况,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新中医》、《中华中医药学刊》,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6. 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配合精选药对,提高整体疗效。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医杂志》,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7. 针刺神庭、百会改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国内首次开展针刺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针刺神庭、百会穴可改善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获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中山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发表论文3篇,培养博士生1名,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学科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应用新技术培养人才及社会影响力
(一)专科学科建设
重视科室学科建设,组织提炼5个学术思想,固定3个研究方向;确立7个亚专业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硕士培养点、广东省重点学科;参与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16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完成药物临床试验(GCP)4项;个人发表学术论文:SCI3篇,国家核心期刊60余篇,总下载量14946次;牵头制定行业标准《中风后肩痛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参编2部教材;参编《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开发广东省药监局正式批文专科制剂5个。
(二)中医药传承创新
首批中山市优秀中医临床培养人才,师承黄培新、黄煌、刘方柏、郭子光教授3年余,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在传承各家学术思想下,结合临床、潜心专研,形成如下创新点:
1. 中药、针刺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弥补现代医学不足。
2.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山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提供优质“一站式”服务。
3. 中药治疗急性中风,促进血管新生,降低残障比率。
4. 中药治疗心源性脑梗死降低出血转化。
5. 早期帕金森病从“少阳论治”,用“和解少阳”法疗效凸显。
6. 中医药手段参与神经危重症各阶段、各病种救治,改善不良预后,收效显著。
(三)应用新技术培养人才
培养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方向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0名;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方向2名;促进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性血管新生方向3名;近五年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省级5项,市级多项,受众约1000人次。
(四)社会影响:学科影响力
1.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获得国家财政部300万资助);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全国脑卒中康复示范基地。
2. 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广东省首批康复医师培训基地。
3. 中山市“十三五”“十四五”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中山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山市康复技术培训基地;中山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
4. 中山市联盟医院10个,上转300人次/年。
年度 |
颁奖部门 |
奖励名称、等级 |
项目名称 |
排名 |
2015 |
市科技厅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关于亚临床脑微出血对梗死后脑出血的影响及其与中风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
3 |
2010 |
市科技厅 |
科技进步三等奖 |
关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 |
1 |
2008 |
省科技厅 |
科学技术二等奖 |
关于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