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痹的病因病机
肩痹又称漏肩风、肩凝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肩关节周围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候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故又称“五十肩”或“冻结肩”。
肩痹中医辨证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肩痹。《内经》:“七七肾气衰”,概括了肩痹的内因,即人至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
肩痹主要源于素体虚弱,久病后耗伤肝肾,损伤精血,导致正气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而致。外因主要为邪气的侵袭。《素问·痹论》记载:“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平素体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痹,闭阻筋脉、气血、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症见肢体酸楚、疼痛、活动不利或麻木,舌淡(或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滑)等。缘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
总之,高教授认为,正气亏损为内因,风、寒、湿三邪侵袭机体为外因,闭阻肩部筋脉、气血、肌肉、骨节,同时根据患者禀赋素质不同,可有寒化、热化之分,日久不愈,病程缠绵,常形成痰瘀互结,引发肢体酸楚、疼痛、活动不利或麻木,发为肩痹。
辨证治疗
临床上,高教授秉承中医辨证论治理念,认为肩痹需首辨内因、外因,再辨别虚实。肩痹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
2.1 风寒湿型
主要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素问·五脏生成》云:“卧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高教授认为缘邪气太盛或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酸楚、麻木、肢体活动不灵。病性属实,主要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蠲痹汤。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其中,风气胜,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细辛、川乌、附子;湿气胜者,加独活、苍术、薏苡仁、防己、萆薢;痛甚加乳香、没药;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此寒久变热也,去桂心,加黄柏。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谓“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夙寒之邪袭留肌肤,经络气血为之凝涩不通,发为肩痹。疼痛较轻而兼有麻木感,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姜黄、桑枝等。
2.2 瘀滞型
主要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高教授认为此类患者可有明确的外伤史,及其他跌扑损伤导致局部出血或因气滞而血行不畅等致使瘀血积聚,使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为瘀滞之象。病性属实,治以疏筋通络,行气活血。方药拟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黄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高教授认为此类型肩痹具有明确外伤史,起病突然,局部可有肿胀、压痛,主要影响上肢功能活动,治疗方药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姜黄、乳香、没药、土鳖虫等,其中延胡索可治一身上下诸痛,可配伍加减应用。
2.3 气血虚弱型
主要表现为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或暗,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或沉弦。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高教授认为,单纯的气血虚弱型肩痹很少见,均是素体体虚或久病耗伤气血,复感外邪,外邪内虚相引,日久痰瘀互结,更易消耗气血,使机体更需。故血虚无以荣面,可见面色苍白,气虚则气短懒言,血虚心神无以为养,故出现心悸、气短、失眠等症状,舌质淡或暗,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或沉弦为气血亏虚之虚实夹杂象。治以益气补血,疏通经络,方拟秦桂四物汤加减,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补血、疏通经络之效。
验案举隅
病案1
谷某,女,57岁,2016年11月20日初诊。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半年前因受凉出现左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曾到当地医院就诊,查X线片示:左肩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予药物止痛、膏药外敷等对症处理。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反复,疼痛呈进行性加重,遂至中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症见: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遇寒湿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无发热恶寒、盗汗自汗等不适,纳一般,眠差,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查:左肩关节稍肿胀,喙突处压痛阳性,左肩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上举外展及背伸活动受限为主。诊断为肩痹,证属寒湿阻滞,气血虚弱。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益气养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伸筋草各20 g,桑寄生、当归、鸡血藤、延胡索、桂枝、木瓜、黄芪、细辛各15 g,白芍、牛膝各10 g,甘草5 g。7剂,每天1剂,加水800 mL,煎至200 mL,温服。
2016年11月27日复诊:左肩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活动稍受限,寒冷天气加重依然明显,稍乏力,无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等不适,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查:左肩关节无肿胀,喙突处压痛弱阳性,左肩各方向活动稍受限。高教授予调整方药,拟加味四物汤加减以养血活血,温经散寒。处方:熟地黄20 g,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生姜各15 g,延胡索10 g,甘草5 g。7剂,每天1剂,加水800 mL,煎至200 mL,温服。
患者复诊,疼痛、乏力症状及受寒加重等明显改善。继续服用1周,患者肩部无不适。
小结:高教授四诊合参,重视舌脉,认为舌质 应脏,苔应腑,脉应气血。治疗时重视三因制 宜,年老者多脏腑气虚,遣方时兼顾脾胃;对年 轻力壮者主张少施方药,嘱其自主运动而非依赖 药石之效调动气血。 高教授认为,久病可成瘀,年老患者多见先天 不足、气血亏虚,气不足则无以动血,血亏虚则 无以化气,气血虚少不能动则成无形之瘀,遣方 用药时重视藤类及虫类药物的使用,以通达周身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