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工作室  > 高大伟  > 名医研究  > 经验总结

膝痹的经验总结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24-04-15

膝痹的病因病机

膝痹又称膝骨关节炎,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退变或继发性关节骨质增生,造成以疼痛、肿胀、僵硬及屈伸不利,甚至致残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骨痹”“膝痛”等范畴,临床多以“膝痹”称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教授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虚、邪、病理产物三者并存,经络痹阻,临证时根据主次辨证施治。虚———以肝、脾、肾为主《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邹本贵教授认为,骨为关节的主干,起到支撑、杠杆作用;筋约束关节,辅助关节运动;经脉运行气血,营养骨节;肌肉联络关节,起到动力作用,保护骨、筋、脉。膝关节功能的失常,为筋、骨、脉、肉四者同病。肾骨,肝主筋,脾胃为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四肢肌肉。因此,通过补肾以强骨、补肝以舒筋、补益脾胃以助气血化生及利四肢肌肉是治疗的关键。

人至中年以后,肝肾渐亏,肾虚而髓减,髓减而骨弱,肝虚则血不养筋,筋不能维持骨节之张弛,关节失去滑利,筋骨同病,可发为该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乏源,筋骨肌肉失去濡养,影响关节的稳定保护作用,亦可致病。邪———以风、寒、湿为要本虚标实是膝骨关节炎主要的特点。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风寒湿邪侵袭发为痹证是历代医家认同的观点。风邪为百病之长,引寒湿邪气从表而入,寒湿之邪属阴,膝关节居于人体下部,同属阴,同气相求,易客于膝关节及周围组织。寒性凝滞收引,湿性黏滞重浊,阻滞气血运行,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失养,易导致膝关节力学结构失衡,即便正常的活动也会损伤膝关节及其软骨,使关节过早发生退变,发为该病。《素问·痹论》载:“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并根据致病邪气的偏胜分类,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肢体,发为痹证,据其邪气的主次分为3种类型,临床治疗也应三者兼顾。病理产物———以痰、瘀为重痰瘀既是膝痹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其加重的因素,贯穿该病的整个阶段。痰瘀既可外感,亦可内生。清·董西园《医级·杂病》谓:“痹非三气,患在痰瘀。”膝痹之病,风寒湿邪之气侵袭,气血皆伤,则瘀血内生,痰湿内聚,阻滞经络,凝聚于骨节,成为诱发或加重该病的重要因素。凡使体内血液、津液运行失常的致病因素,皆可导致痰瘀的产生。痰瘀的产生,会进一步加重血液、津液运行失常,如此恶性循环,加重病情。痰瘀贯穿疾病的整个阶段,治疗中不仅要关注导致其产生的原因,还要着重祛除已生成的瘀血、痰浊。在膝痹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机体虚损的病理基础,也有外感邪气的发病原因,故易导致痰瘀的产生。因此,邹本贵教授认为痰瘀未现则防其出,已现则祛其根、铲其源、复其本。经络痹阻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既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及病理产物易于积聚的部位。如经络堵塞,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功能,在内表现为脏腑气血亏虚,在外表现为风寒湿痰瘀阻滞。膝关节周围有足三阴三阳6条经脉通过,通经活络尤其重要高大伟教授总结了南方患者膝痹的发病特点,膝痹多发于老年患者,年轻时多从事体力工作,膝关节负荷大,病程长,劳损致虚,湿为阴邪,损伤阳气,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肌肉软骨失去濡养是本病内在因素。结合岭南的季节气候特点,长期受湿邪侵袭,复感风邪、寒邪为外因,考虑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痹并存,先虚后痹。

 

辨证施治

高大伟教授秉承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根据岭南膝痹患者年龄、体质、湿邪为盛的特点,在乌头汤合四物汤的基础上,根据外邪的偏重,辨证施治。

3.1  寒邪偏重型

患者自觉膝部冷痛剧烈,遇寒加重,遇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寒主收引,好曲膝而不亦舒展。根据《景岳全书》云“(痹)热多者是阳证,无热者是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也”,无热证者加熟附子、干姜辛温大热之品温阳祛寒。

3.2  风邪偏重型

患者膝部酸痛,痛点游走不定,可伴有瘙痒、皮肤干燥等,是以风邪为盛,加草乌(与川乌先煎)、白附子、防风祛风散邪。

3.3  湿邪偏重型

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膝部酸痛重着,肿胀变形,久坐湿地或遇雨天后疼痛加重,或伴有头身困重、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加桂枝温经助阳,祛风化湿,薏苡仁、苍术健脾化湿。

3.4  热邪偏重型

此证型多见于长期从事体力工作男性患者,此类病人阳气未衰,湿邪侵袭,正邪相搏,阳气阻滞,郁而不行,化生内火,火湿相合,即为湿热,湿热下注,患者可见膝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常可伴有发热、汗出、口渴、烦躁、溲赤等。舌脉象多为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此类患者虽阳气未衰,但肝肾渐亏,仍以乌头汤合四物汤为主方。高大伟教授认为,乌头非寒湿不可妄用,但可去性存用,《杏苑生春》云“素有湿热,外因寒邪,发作疝症,疼痛不已,以乌头栀子汤。如元气衰弱,加人参、白术,佐以木香、缩砂仁。川乌(童便煮)、栀子仁(炒)各三钱。上㕮咀,水煎熟,空心温服”。乌头其辛散之性,可升发郁热,加石膏、寒水石、栀子去性存用,兼清湿热。若热势剧烈,可搭配大黄、羚羊角等大寒之品。

 

临证经验

高大伟教授认为年龄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指标,随年龄增长,患者肝肾渐亏,气血亏虚,肝主筋,肾主骨,筋骨失养,膝部劳损,发于此病。因此,对于膝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中药汤剂以补益肝肾及气血为基础,并根据外感邪气之轻重加减用药。主方祛痹四物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干姜、骨碎补、五加皮各10g,丹参、木瓜各20g,秦艽、羌活、高良姜、延胡索各15g)对治疗中老年退变引起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发现,岭南患者的体质以气虚、阳虚、湿热为主,而膝痹患者又以老年患者为主。岭南地区濒临大海,全年雨量丰富,空气湿度高,属有形湿邪,岭南气候炎热,有形湿邪热蒸转化为无形湿气,有形湿邪与无形湿气相结合,致岭南地区“湿邪”为盛。岭南膝痹患者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长期受湿邪侵袭,脾喜燥恶湿,脾气受损,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损伤阳气,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此类患者病机最终进展为阳气虚,临床表现常伴有气短、乏力、膝部畏寒、纳眠欠佳等症状,舌象多以舌色淡红,舌胖嫩边有齿痕,舌苔润,脉沉缓、沉细等。高大伟教授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从中医经典出发,以现代医学为理论基础,拟定了乌头汤合四物汤,方中乌头(川乌)、甘草、黄芪、芍药、麻黄、熟地黄、当归、川芎各10g,独活、羌活、高良姜、延胡索各15g。乌头汤,记载于《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黄元御《金匮悬解》:“湿寒伤其筋骨,则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甘草、芍药,培土而滋肝,黄芪、麻黄,通经而泻湿,乌头开痹而逐寒也。“寒主收引,寒主疼痛”,沉寒痼冷程度之深,非乌头不足以除其寒,配以麻黄祛风散寒,芍药、甘草片解痉止痛,黄芪益气固表,现代研究显示乌头汤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的作用,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对滑膜及软骨的刺激,阻止滑膜炎性浸润,抑制关节炎介质和蛋白水解酶的释放,从而减少关节软骨、骨质的吸收。

四物汤首载于唐朝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之功,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现代研究表明四物汤具有补血、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脂等作用,其原方及加减方在骨伤科广泛应用。两方合用,加以独活、羌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高良姜温中缓急,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可治疗一身之疼痛。根据高大伟教授的临床实践总结,两方合用加减,共奏祛风除湿、温中散寒、益肾补血、通络止痛之效,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邪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膝痹患者具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