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工作室  > 孟繁甦  > 名医研究  > 典型医案

(十)温病论治湿热证口疮案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24-04-18

患者陈某某,女,62岁。

2022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右侧舌根部不适,伴咽部异物感10年余。

现病史:右侧舌根部不适,伴咽部异物感反复发作;夜间舌头不适感明显,火烧火燎痛。睡眠差,大便可。

查体:舌根部黏膜稍充血,未见明显新生物;舌脉:舌红,苔黄腻厚,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口腔炎

中医诊断:口疮   证型:湿浊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化浊

方药:三仁汤加减

苦杏仁 10克    滑石包煎   20克      通草    10克    豆蔻    10克

淡竹叶 10克    姜厚朴    15克      薏苡仁   20克    法半夏   10克

制远志 10克    石菖蒲     15克      广萆薢   15克    竹茹    15克

制枳壳 10克    芦根       20克

上方加水800ml,煎至400ml,温服,每天2次,共7剂。

 

2022年3月15日二诊:患者诉夜间舌头不适,火烧火燎痛减轻,睡眠差改善。无明显咽部异物感。舌红,苔黄腻厚,脉沉细弱。

方药:上方去制枳壳、芦根,加佩兰20克。煎服法同前,共7剂。

 

2022年03月22日三诊:患者诉喝鸡汤后上症加重。舌红,苔黑腻厚,脉沉细弱。

方药:上方去广萆薢、竹茹,加重薏苡仁至30克,加萹蓄10克。煎服法同前,共7剂。

 

2022年03月30日四诊:患者诉症状稳定。舌红,苔黑腻厚,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口腔炎

中医诊断:口疮   证型:湿热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包煎   20克      黄芩   15克        茵陈   30克   石菖蒲   15克

川木通   10克       藿香后下  15克      连翘   10克   豆蔻后下  10克

薄荷后下   5克       射干   10克     浙贝  10克   淡竹叶   10克

芦根     30克       白茅根   30克

上方加水800ml,煎至400ml,温服,每天2次,共7剂。

 

2022年04月12日五诊:诸症好转。

方药:上方连翘、豆蔻减至5克,去白茅根,加知母20克,桑叶5克,瞿麦10克,制枳壳10克。煎服法同前,共7剂。

 

临证体会: 

    中医病名口疮,首见于《内经》,有时泛指口腔肌膜的一切破溃,有时也以口腔肌膜出现类圆形溃疡且灼热疼痛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部位,具有周期性、复发性等特征的口腔黏膜疾病。口疮的皮损特征是口腔黏膜出现局限性浅表性溃疡,周围黏膜充血,烧灼样疼痛。

此案中患者因右侧舌根部不适,夜间舌头火烧火燎痛反复发作就诊,老师观其口腔无明显破溃,舌根部黏膜稍充血,未见明显新生物。西医诊断为口腔炎,中医诊断为口疮。辨证方面,从患者主诉看,症状局限于口腔,不适影响睡眠,无明显伴随症状。结合该患者的舌脉,舌红,苔黄腻厚,提示湿热之征;脉沉细弱,考虑湿邪为患,湿重于热;湿热邪阻而脾失健运,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运化水饮,湿浊痰饮、湿热留恋,聚而生邪,而舌部不适。辨证为湿热困脾、湿重于热,方选三仁汤加减。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而设。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肺气宣发可通调水道;豆蔻仁辛温芳香,温散脾湿;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患者眠差,加远志配伍石菖蒲,化湿开窍醒神,竹茹配伍芦根,清热除烦;广萆薢利湿去浊,枳壳理气行滞。诸药共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

二诊时患者舌部疼痛不适感减轻,睡眠改善,守上方,去枳壳、芦根,加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之佩兰。三诊时患者自诉喝鸡汤后症状加重,考虑进食过于温补,而患者之证乃湿热困脾,湿热之邪缠绵留恋,湿重于热,方药去广萆薢、竹茹,刘完素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加重甘淡之薏苡仁用量,又加萹蓄相配,清热利水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出。

四诊时患者诉症状稳定,考虑湿热合邪黏滞蕴热不去,辨证患者湿热并重,治需两相并举,改方甘露消毒丹加减。甘露消毒丹由清代名家叶天士所创,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病重之证。方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清热利湿;白豆蔻、石菖蒲、藿香为臣,芳香化浊、宣畅气机;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利咽散结;木通清热通淋,又加淡竹叶、芦根、白茅根,“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诸药共奏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之功,使湿化热清,气机畅利,三焦弥漫之湿热毒邪俱除。

五诊时患者诉诸症好转,因口疮一病易反复发作,守方继服,去白茅根,豆蔻、连翘减量,加知母清热滋阴,配伍轻清发散之桑叶,加瞿麦利尿通淋,枳壳行气理滞。又配以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善后,行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口疮一病,症状虽局限,却影响进食或睡眠。因此困扰多年的患者至老师门诊就诊,多伴心烦,可由食“热气”之品后加重,大多曾自行服用清热苦寒之药物或以喷剂等治疗,偶有效却屡次复发。广东属于岭南地区,依山傍海,易感湿热二邪,又易聚痰生火;常言“热气”如此,又喜温性之食补,“病从口入”;患者自行以寒凉药物清火则更伤脾胃,致使运化不行,脾土受损,更受湿困,而热邪与其交织留恋,致使病情缠绵难愈而愈演愈烈。口疮一病,若辨证为湿热,结合本地地域特点,以温病论治,可供参考。

老师指出,口疮是临床常见疾病,可伴随多种症状出现,临床上因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中医治疗口疮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应整体辨证,随证治之。有因虚火上炎、有湿热内蕴、有肾阴虚火旺等分型,不可见口疮溃疡,即用清热辟毒之凉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