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柴胡汤治疗淋巴瘤实现长生存案
患者,女,68岁,2007 年5月16日就诊。2004年12月,患者发现左侧颈部肿物,约 2 cm×2.5 cm、质硬、活动度可、无红肿疼痛,无恶寒发热,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无潮热盗汗,全身无瘙痒,未行 任何诊疗,后肿物缓慢增大。2006 年 6 月于外院治疗并行左颈部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弥漫大 B 细胞性淋巴瘤”,未作进一步治疗。2006 年 8、11、12 月曾先后在本院肿瘤科住院治疗,诊断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弥漫大 B 细胞性),高血压病 2 级(高危)”,予 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 3 个疗程后左颈部肿块消失,因个人原因未继续化疗。2007 年 4 月,患者又出现左侧颈部多发肿物,最大约 2 cm×3 cm、质硬、活动差、无疼痛、无红肿。考虑肿瘤复发,予 CHOP 方案化疗 1 个疗程后,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继续化疗。
刻下:患者除局部淋巴结肿大,无明显不适,舌黯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瘰疬,证属痰瘀结聚。以行气化痰散结法(方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用贝母、陈皮、橘核、猫爪草等),并配合使用平消片(郁金、白矾、五灵脂、枳壳、仙鹤草等)。治疗 3 个月后,患者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考虑局部淋巴结肿大时大时小,时作时止,符合“休作有时”特征,遂改用小柴胡汤加化痰散结之品。药用:柴胡 15 g,八月札 15 g, 黄芩 10 g,党参 10 g,夏枯草 15 g,法半夏 15 g,猫爪草 15 g,甘草 5 g,生姜 5 g,大枣 5 枚。每日 1 剂,水煎服。经 20 余剂治疗后患者左颈多发淋巴结逐渐消退,仅可扪及一大小约 1 cm×1 cm 淋巴结,无新发肿大淋巴结,病情稳定已超过 10 年。
按:《伤寒论》“往来寒热”为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其内涵包括:恶寒与发热交替发生,时发时止,或恶寒发热同时出现,但时发时止,或发热但不寒、定时如潮等。从阴阳属性考虑,寒属阴,热属阳,休主静属阴,作主动属阳,均为阴阳往来,属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寒热往来”的着眼点为寒、热,是把“往来寒热”仅限于寒热之狭义的着眼点比较,“休作有时” 的着眼点是休止与发作。那么“休作有时”之休作则包括各种症状之休作,是着眼于广义的阴阳往来。本案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局部淋巴结肿大,具有“休作有时”特点,符合小柴胡汤证,使用小柴胡汤加减取得与化疗药物相当的疗效。
二、双筋骨龙汤治疗化疗后神经毒性
患者吴某,男,52岁,门诊号:0002087930。 患者于 2016 年 12 月 9 日到我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 术,乙状结肠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考虑腺癌 (乙状结肠癌 T3N2M0)。患者术后分别于 2017年 1 月 2 日、2017 年 1 月 23 日行 2 个疗程的 XELOX辅助化疗。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及外周神经病变。2017 年 1 月 28 日患者至门诊就诊,当时症见:面色萎黄,自诉纳差,脘腹胀满,畏寒肢倦,手足麻木,间有疼痛,遇冷加重,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偏暗,苔白,脉细涩。
西医诊断:乙状结肠癌术后。
中医诊断:肠癌;痹证(证型:脾虚痰瘀互结)。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温经止痛;
拟方:双筋龙汤加减。
方药:宽筋藤 15 g,蜈蚣 3 g,地龙 10 g,桑枝 15 g,鸡血藤 15 g,黄芪 20 g,当归 15 g,川芎 15 g,桃仁 15 g,桂枝 15 g,红花 15 g,炙甘草 10 g。共处方 7剂,每日 1剂,水煎温服。每日用剩余药渣浓煎成 200 mL,与温水混合至 1 500 mL,水温 40 ℃ 浸泡手足20 min。方灿途教授嘱其家属及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忌生冷,避风寒,同时重视情志调摄,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以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7 年 2 月 5 日二诊。7 剂中药服尽后,患者面色明显好转,已有红润,自诉四肢麻木较前明显缓解,无明显疼痛,四肢末端扪之温暖,间有咳嗽,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沉稍细。初治见效,于原方基础上加减,去桂枝、桑枝,加半夏、枳壳行气化痰。共处方4剂,煎服法同初诊。
2017年2月10日三诊。再服4剂后,患者诉四肢麻木较前减大半,无脘腹胀满,无畏寒肢倦,无咳嗽等不适。后再随访,患者遇冷刺激偶有四肢感觉异常,但四肢麻木已不明显。
按:方灿途教授广探经义之渊源,重视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基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患者脾虚、血瘀、寒滞的病机,用药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温经止痛为治则;同时倡导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内服加外治联合,疗效显著。方灿途教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双筋龙汤外用的疗效机制可能为中药泡洗可使药物透皮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泡洗引发的足底反射刺激血管和神经,引起肢端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手足麻木、怕冷等症。方灿途教授在临证中思路朴素,处方精简,疗效颇丰,立足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路治疗疾病,疗效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