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6~60g 山萸肉6g 茯苓4.5g 枸杞子6g 炙甘草3g 淮山药 6g
原加减法肺热而燥者加麦冬6g,血滞者加丹皮6g,潮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g,血热妄动者加生地9g,阴虚而燥者加当归6g。
按 本方原非妇科专用,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凡需滋养肝肾者均可用之。月经后血海相对空虚,阴精开始滋长,宜滋阴养血为主,可于原方加当归、白芍,使胞脉逐渐充盛。此期卵泡渐长,子宫内膜渐次充血增生,本方可助长之。至排卵期阴极阳生,宜适当加入温阳之品,如淫羊藿、紫河车或少量附子,以助排卵。亦有主张稍佐活血化瘀之桃仁以促进卵子顺利排出,特别是多囊性卵巢患者较为适宜。方药的运用与加减化裁,应根据其病、证、体质以决定。
2、右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6~60g 附子3~9g 山萸肉6g 枸杞子6g 炙甘草3g炒山药6g杜仲6g肉桂3~6g
原加减法 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晕,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干姜6~9g、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者,加人参、肉豆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1.5~2g。如淋带不止者,加破故纸3g,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6-9g。
按在左归饮的基础上加温阳之附、桂,作为阴阳双补之剂。如肾气虚、肾阳不振而无排卵者,可于排卵前期用本方促其排卵。现代研究资料表明,附子、熟地两药合用,具有促排卵的功效,附子用6-9g,熟地用20g左右。对于肾阳虚衰者,右归饮促排卵作用较好、药物加减和用量,应按体质情况随宜运用。
3、归肾丸(《景岳全书》)
熟地 250g山肉125g 茯苓125g 枸杞子125g淮山药125g 当归95g炒杜仲125g 菟丝子125g
制法和服法、炼蜜同熟地膏为小丸,每服百丸,饥时滚水或淡盐水送下,
按 此为平补阴阳之剂。张景岳谓本方为“左归,右归二丸之次者也”。排卵期后,宜阴阳气俱补,本方加党参190g则更佳。排卵后,黄体形成,其分泌正常,则受精卵易于着床。菟丝子、枸杞子、淮山药等有促进黄体的作用,辅之以当归、党参补益气血之品,若已受孕,既可巩固胎元,否则也可促使月经按期来潮。对滋益月经之源,大有神益,却无催经犯胎之弊。
4.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菟丝子30g(炒) 当归30g(酒洗) 白芍30g(炒) 熟地15g(九蒸) 淮山药15g(炒) 茯苓9g 柴胡1.5g 芥穗6g(炒黑)
按 本方以滋养肝肾为主,佐以扶脾,以治肝、肾、脾失调之月经先后无定期者。方中重用菟丝子、当归、白芍、熟地以滋肾养血和肝,佐以淮山药、茯苓扶脾,少用柴胡、荆芥以宣泄肝气,傅青主在方后指出:“此方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气,非利水之品也。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余曾以此方制成丸剂。用治肝肾亏损之月经失调,眼眶暗黑,面部有黑斑,舌淡少苔,脉沉细之月经后期、先后无定期、量少者,效果尤显。因精血充足,自然水到渠成,经水则可及时来潮。
5.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9g 当归6g芍药6g川芎6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6g 丹皮6g 生姜6g 甘草6g 半夏10g 麦冬20g
按本方为温经散寒,养调经之祖方。适用于血虚内寒之月经不调、痛经等,方中以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芍药、川芎、阿胶、麦冬养血,丹皮活血,人参、甘草、生姜、半夏益气和胃,血得温则行,阳生则阴长,合用具有温经散寒养血调经之效,常用于月经不调之偏于冲任虚寒者。
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酒浸炒) 川芎 白芍 熟地(酒洒蒸)各等份
制法和服法 为粗末,每服9g,水煎,食前服。
按 本方补血调经,用治冲任虚损,血虚血滞之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及产后虚损等。《妇人大全良方》列为通用方。盖妇女以血为主,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内经》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是相对比较而言,因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均可耗血(妊娠期母血下注胞宫以养胎),故每感血之不足,并非妇女无气虚证候,方中熟地滋肾养血益阴,当归补血调经而作用于胞宫,白芍和血调肝,川芎温经活血,并可制熟地之滋腻,四物配合,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使营血充沛旺盛,周流畅利,虚损可复。尤以月经过少,行而不畅,延期不来者为佳。后世医家以此方化裁者甚多,如用瘀阻之痛经或闭经的桃红四物汤,治气血虚损的圣愈汤,治血虚崩漏的胶艾四物汤,治宫寒不孕和月经不调的艾附暖宫丸,类此者不胜枚举,故为妇科最常用的基础方。
7.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30g 白芍30g 当归30g白术30g茯苓30g 炙甘草15g
制法和服法 为粗末,每服6g,加煨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不拘时服。
按 本方以疏肝解郁养血为主,兼健脾,为妇科常用调经方,用治经前乳房作胀.月经先后不定及胁腹胀痛等。若肝郁化火,烦躁易怒,口苦唇燥,舌边红赤,苔薄黄者,加丹皮、栀子,名丹栀逍遥散,以清热调经,引导三焦之火下行,治肝气横逆上行以致经行吐衄或经行头痛等。因血热而致月经过多者,去当归,栀子改用栀子炭,加茜根、地榆等以凉血止血,经前乳房胀痛明显者,原方加郁金、青皮、橘核以加强行气解郁;兼有乳核者,加牡蛎、海藻、薏苡仁、海浮石等以软坚散结;经行腹痛而血块较多者,原方加桃仁、乌药、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等以活血化瘀止痛。本方加地黄。名黑逍遥散,治肝气郁结而肾阴虚者,以增强养血之功。
8.举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9~15g炙黄芪9~15g炙甘草3~6g炒白术3~6g 炒升麻1.5~2g
原服法及加减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随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2个或文蛤粉2~2.5g。
本方原文说:“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归、熟(地)等剂,而宜补气者,以此主之。”
按血崩及月经过多,归、芎之辛温是不宜的,熟地则稍嫌滋腻,阳气虚陷者则恐其更滞碍阳气,均非所宜。本方分量,除人参以外均可增大用量,若用党参,也可用至30~45g.否则会感药力不足。
妇女月经之调与不调,反映其身体是否健康。月经失调,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有直接关系,不仅限于子宫之功能也。月经不正常者,往往是不能按期排卵的反映,因而与不孕症也有密切关系。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运用各种方法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经之法,重在补肾、扶脾、调肝、调理气血、冲任。调经应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的规律,经前勿滥补,经后勿滥攻。